法律热线:
您当前位置: 首页» 律师文集»

事故处理

文章搜索
事故处理

打交通官司需要那些证据?

发布时间:2018年1月25日 来源: 潍坊寿光知名律师  


    打交通官司需要那些证据?
    在诉讼中谁掌握有更多的支持自己诉讼请求的证据谁就是法庭上的强者,所谓“用事实说话”在法律上也就是“用证据说话”,因此当事
    人应该具备搜集证据的意识。 常常有一些当事人为了图一时方便不去主动收集证据,结果导致诉讼中的巨大损失。例如本案中任某为了省去几
    百元的伤残鉴定费用,便没有去做伤残鉴定,结果导 致本来可以获得的几万元的伤残赔偿由于没有证据支持而被法院驳回。

    同样在诉讼中并不是所有证据都是不可推翻的,如在本案中在对方拥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任某负完全责任的有力证据情况下,任某
    主动提出了对方酒后驾车的证 据,推翻了交警部门责任认定书的责任认定,获得了赔偿。这也反映了诉讼中反驳对方证据的有效途径就是用证
    据对证据,当事人要永远牢记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在 法庭只有“用证据说话”才能获胜!

    1、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 证据有下列几种: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证人证言;
      (五)当事人的陈述;
      (六)鉴定结论;
      (七)勘验笔录。
      以上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六十四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2、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一条 原告向人民法院起诉或者被告提出反诉,应当附有符合起诉条件的相应的证
    据材料。
    第二条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
      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当事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可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
    第十条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供证据,应当提供原件或者原物。如需自己保存证据原件、原物或者提供原件、原物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经人
    民法院核对无异的复制件或者复制品。
    第十四条 当事人应当对其提交的证据材料逐一分类编号,对证据材料的来源、证明对象和内容作简要说明,签名盖章,注明提交日期,并依



      照对方当事人人数提出副本。
        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当出具收据,注明证据的名称、份数和页数以及收到的时间,由经办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三十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
      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
       第三十四条 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当事人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第六十七条 在诉讼中,当事人为达成调解协议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协所涉及的对案件事实的认可,不得在其后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证
      据。
       第六十八条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第六十九条 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一)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二)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三)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四)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五)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3、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
      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 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
      当事人。
      4、 《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四十六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自勘查现场之日起十日内制作
      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 逃逸的,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
      定或者重新检验、鉴定结果确定后五日内制作交通 事故认定书。
      除未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车辆的或者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以外,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



        (一)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
        (二)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
        (三)交通事故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
        (四)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
        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加盖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交通事故处理专用章,分别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当事人申请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调解的期限
        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第 四十七条:未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要求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接到交通事
        故损害赔偿当事人的书面 申请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
        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 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并送达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
        对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
        实,分别送达当事人。
        5、《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三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在勘查现场之日起
        10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结果确定之日起5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6、 《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六十八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过调查后,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
        通事故所起 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当事人有过错的,应当确定当事人有责任;当事人没有过错的,应当确定当事人
        无责任。
          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
          (一)一方当事人有过错,其他当事人无过错的,有过错的为全部责任,无过错的为无责任;
          (二)两方以上的当事人均有过错的,作用以及过错大的为主要责任,作用以及过错相当的为同等责任,作用以及过错小的为次要责任;
          (三)无法确定各方当事人有过错或者属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为无责任;
          (四)当事人逃逸,造成现场变动、证据灭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逃逸的当事人为全部责任;当事人故意
        破坏、伪
          造现场、毁灭证据的,为全部责任;
          (五)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交通事故的,其他方为无责任。



          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具体确定标准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7、第七十六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
          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
          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交通事故栏目组温馨提示,以下内容或许对你有用: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案例分析、交通事故的应对策略,也可以在栏目交通事故赔偿标准中寻找相关知识。


首页| 关于我们| 专长领域| 律师文集| 相册影集| 案件委托| 法律咨询| 联系方式|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All Right Reserved

潍坊寿光知名律师


All Right Reserved Copyright@2024 版权所有 法律咨询热线:13356706901 网站支持: 大律师网